|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市委十二届九次全会提出,要持续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像抓经济建设一样抓社会建设,像落实发展指标一样落实民生任务,让老百姓的口袋越来越鼓、日子越过越好、心情越来越舒畅。积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健全完善教育优先发展、城乡居民增收、城乡社会保障、健康徐州建设、住房保障、高质量文化供给等民生保障制度,从体制机制上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保障和改善民生,只有起点,没有终点。近年来,我市坚持富民优先、民生共享,千方百计增进民生福祉,民生保障水平不断提升,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方面不断取得新进展。今天,我们再次记述7个普通人的年度故事,听他们说说这一年来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业有所兴
果子俏了,果农笑了
◎徐报融媒记者 蔡思祥 通讯员 武阳
深冬时节,丰县华山镇新套楼村果农戴维哲开始到果园里忙活起来。浇灌后,他开始修剪起枝条,给果树“瘦身”,以便提高果品质量。
丰县是我省闻名的苹果大县,其中华山镇优质果树面积2.1万亩,但好多果树种于上世纪90年代,果园老化、不易着色、易开裂等问题始终存在。“丰年不丰收”让苹果产业提质升级、果园改革迫在眉睫。
“今年市县提出果业振兴计划,镇里开展标准化苹果示范园改造行动,要求我们种植业从数量向质量转变,果子不仅要有产量更要有效益,现在我们的苹果已经卖到了大上海!”戴维哲笑着告诉记者,镇里定期组织农技人员前来辅导。从2019年开始,他不再“猫冬”,而是“减密间伐”。间伐后,每棵树角度光照充足,还可以集中水分、养分。果树稀了,树形漂亮了,不仅通风、透光,果子还易上色,果品质量有了大幅提升。
果树“瘦”了,果子俏了,果农也笑了。一减一增之间的收入账让果农有了满满的获得感,戴维哲创办的“丰县苏果合作社”目前流转土地1000多亩,今年收益已达500多万元。
华山镇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华山镇积极开展“党建+科技”助力乡村振兴工作,让更多的党员和科技人员示范带动全面推广,通过提高果园管理水平和果品科技含量,让好土地上结出“致富果”,在党建引领下加速实现果业振兴。
行有所畅
市民出行更加便捷
◎徐报融媒记者 骆耀明
12月29日,星期天,21时30分,家住天桥东的市民欧磊从家里出发,乘坐地铁1号线到达徐州东站,坐上22时16分从徐州东发往盐城的G4690/87次高铁,23时47分,他顺利到达盐城市,不影响周一正常上班。
欧磊是我市一家金融单位的干部,根据工作需要,今年7月,他到盐城市的金融单位挂职。当时,徐州到盐城每天开行10趟普速列车,有Z字头、K字头和T字头。其中,最快的Z155次列车,行程时间3小时51分钟;最慢的K1141次列车,行程时间6小时12分钟。
欧磊有时也乘坐长途汽车,但是时间也比较长。晚上6时30分从徐州汽车客运总站乘坐开往盐城的长途汽车,到盐城已经是夜里11时40分,坐上5个多小时的汽车,时间长非常不舒适。
12月16日,徐盐高铁正式开通,这让家在徐州,又在盐城上班的欧磊特别开心,因为每周五下班以后,他乘坐高铁,8点多就能回到徐州的家里,陪家人一起吃饭,陪孩子玩一会。而此前坐普通火车,到家已经是晚上11点,孩子都已经睡觉了。
欧磊说:“徐盐高铁开通、徐州地铁1号线投入运营,让我亲身感受到了交通发展带来的便捷、舒适,在路上的时间大大缩短,既不影响工作,又增加了我陪伴家人的时间,欢聚时刻更长让亲情更浓。”
弱有所扶
小国信考了90分
◎徐报融媒记者 季芳
“这次期末模拟测试,国信每科都考了90多分,老师都夸他聪明。”尽管试卷上的字他并不能认识多少,但每每看着孩子的试卷、望着孩子读书作业的身影,她总是百感交集,觉得自己是世上最幸运、最幸福的人。
她叫李云,是徐州经开区大庙街道的一名普通老人,自从6年前,孙子国信(化名)被诊断有孤独症以来,这位倔强的老人一家有过绝望和沮丧。但好在省、市残疾儿童康复救助项目实施,让小国信从2岁多便开始接受到了相对专业和系统的康复训练,加上小国信的孤独症不算严重,奶奶又十分执着,风雨无阻从未落下一次康复课;有时,听说哪里有康复公开课,不管多远,李云总会带着孙子前往。在这位老人朴素的理解里,只要多上康复课,对孙子一定有好处。功夫不负有心人,小国信的康复效果十分明显,到8岁时,小国信基本已达普通小学入学要求。
从孤独症到基本健康儿童,小国信康复的6年时光里,奶奶辛苦在前,党和政府奔波在后。经开区社会事业局工作人员范长远主动为其联系残联部门、康复机构,跑前跑后为孩子争取更多救助项目;联系企业、慈善机构经常性上门慰问帮扶。6年里,小国信不仅顺利在徐州淮海爱舟康复托养中心定期康复,每月还有600多元的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基本解决了小国信的康复和生活问题。
现在的小国信,看起来已和健康孩子没有太多差别,智力水平接近正常。校园葱郁的操场上,自信快乐的小国信正和小伙伴们一起,飞奔跳跃,享受着属于他的童年时光。
住有所居
上房在即,心里甜蜜蜜
◎徐报融媒记者 陆铭
“眼看着就要住上这么好的新房子,能不高兴吗!”
12月30日上午,泉山区泰山街道拆迁安置户、泰山社区五组居民周广彬又一次来到海德佳园小区,满怀喜悦看着新小区鳞次栉比的高楼、整洁卫生的环境。
2016年底,泰山社区泰山村作为城中村改造项目进行整村拆迁。“我们以前住的房子是自建房,通风不好而且特别湿潮。终于盼到了拆迁,终于可以住进宽敞明亮的楼房,终于可以和湿潮说再见了。”带着幸福的期望,周广彬一家第一时间配合拆迁搬离老屋,带着82岁的老父亲租住碧水湾小区临时过渡。
“我经常到新小区建设现场看看,看着它一层层‘长高’,直到现在完全落成。”周广彬坦言,看着新小区“长大”的过程是一个甜蜜的过程。马上就要搬进新房,心里的甜蜜感就更加浓郁了。
泰山街道有关负责人表示,做好房屋安置工作关乎每个拆迁户的切身利益,它不是简单给老百姓的家挪个位子,而是通过安置让老百姓住上更好的房子,获得更高的辛福感。为此,泰山街道本着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根本原则,推行“全局谋划、贴心安置”政策,扎实推进安置房建设,实现了安置房提升老百姓生活质量的基本要求。
老有所为
绣面党旗颂党恩
◎徐报融媒记者 张瑾
28日下午有些阴冷,敲开北关普查小区一户人家,90岁的李志香老人正由70岁的大儿子陪着打麻将。身边放着一堆硬币的大儿子笑说:“老母亲白内障手术还没拆线,娘俩解个闷。”
28平方米的一室一厅是李志香老伴退休前的单位分房。李志香老伴十几年前去世,她平时一人居住,三儿三女经常来看望。自动麻将桌是孙女四年前给奶奶买的,说是奶奶出了一辈子苦力,该享享清福了。
如果不是刚做了白内障手术,李志香这会该是在家里做十字绣呢。就在上周做手术前,她把绣好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十字绣装在牌匾里赠给了她所在的永安街道煤建北村社区。今年国庆前,她赶制了党旗、国旗等十字绣表达对祖国的祝福。社区专门排练歌舞《绣红旗》,把她的故事搬上了社区联欢会。
李志香是解放前在山东老家蓬莱农村入的党,有着70多年党龄。她说:“我父亲和我哥都是老党员,受家庭影响,让我亲身感受到共产党的伟大。我小时候过的是吃糠咽菜的生活,现在天天好日子,让我为党做什么都乐意。”
煤建北村主任丁贵梅说,李志香老人是社区公认的“和事佬”“明星调解员”,居民间、婆媳间有矛盾了,她会去主动调解;小区化粪池外溢了,她一户户筹钱,联系工人疏通。对此,李志香说:“我一辈子干活干习惯了,社区安排志愿者要帮我打扫卫生,我说我自己能动,不喜欢麻烦别人,社区里若有我能做的工作不喊我,我都不高兴。”
在这套小房子里住了30多年的李志香说,六个孩子都长大成人,有了各自的工作和孩子,一家子虽然平凡普通,但却和睦:“俺邻居一见我,就竖大拇指,说你家的孩子都是这个。现在的生活条件这么好、孩子们又孝顺,都才好,没有再好的了。”
劳有所得
创业梦开花结果
◎徐报融媒记者 孙盈
“一个懂得感恩的人是离财富最近的人。”从徐州市大学生创业园走出来的优秀创业者——微迷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徐养锋对记者说道。一晃眼多年过去,那个从黄土高坡中走出的少年,心中对于徐州这座城市始终有着深深的感恩之情。
2014年,徐养锋创办成立了江苏微迷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创业初期,公司团队遇到各种挑战,“缺少资金、缺少经验,是我们当时遇到的最大问题。”徐养锋坦言,曾有一段时间,他觉得自己快要坚持不下去了。就在这时,是徐州市良好的创业环境给了他迎接挑战的勇气。免费入驻市大学生创业园、资金贷款、税收优惠等一系列政策扶持,还有大学生创业孵化项目专业人士给予的各种咨询指点,让他逐渐走出低谷,公司也不断发展壮大,从最初创办时只有1名员工到现在全职员工60余人;从服务徐州,到淮海经济区,到逐渐走向全国市场。
“感谢徐州这座城市,让我的梦想开花结果。希望有一天微迷能成为一家上市公司,为徐州文化产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徐养锋说。
创业是发展之基,是富民之本。我市高度重视大学生创业工作,特别是2018年以来,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支持、全程服务,大力培养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人才,形成鼓励青年创新创业的浓厚氛围。据统计,目前在徐创业的大学生超过1万名,其中和徐养锋一样的外地大学生占比达20%。
老有所养
农村居家养老新模式
◎徐报融媒记者 颜子舒
在邳州市港上镇石家村连片的银杏林中,不时传出阵阵欢笑声,走进一看,原来是石家村的老人们正聚在这里休闲娱乐。只见十多位老人,有的下棋、有的写字、有的看书,还有的正在健身器材上锻炼身体。
这是地处银杏林海中的生态游园广场上的石家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不仅配套设施齐全,而且风景优美、空气清新。石家村文书郭凤銮说:“这片地方是我们村通过公共空间治理整理出来的,靠河有水,还打造了景观,老年人在这里可以有品质地乐享晚年生活。”
今年70岁的村民陈清俊正在健身器材上做仰卧起坐,十多个做下来,老人心不慌气不喘。他说,这是天天来这里锻炼的结果,自从有了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他腰疼的老毛病好了很多。“我现在是老有所乐、老有所养,这里公共卫生好,环境又好,老年人经常在一起聊天说话,没事的时候还能下象棋打扑克,很惬意,真是享清福了,现在我们的愿望就是能够长寿。”
港上镇从去年开始尝试在十房村建设城乡社区医养结合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得到群众认可。截至目前,共有十房、小湖、石家、冯庄、前湖五个村有了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直接受益人群近千人。各中心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特色和实际需求,让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实现花小钱、有大用,如今,居家养老已经成为港上镇老人养老的新模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