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中新网上海新闻3月14日电 (王根华)“56岁的谢渭芬像年轻人一样拼!” 在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医疗队员已经习惯了谢渭芬随时出现在病区最危险的“红区”。在这里,只要看到防护服上写着“谢渭芬”三字,医疗队员们就有了“主心骨”。 “在这个看不见‘敌人’的战场,再硬的骨头也要啃,为每一个生命全力以赴,把希望之光带给患者”。谢渭芬说,我要对得起共产党员、军人、医生这几个身份! 这位来自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上海长征医院)的消化内科专家,如今正带领着战友们日日夜夜奋战在武汉一线。 “你们来了,我们就放心了!” 除夕夜,长征医院第一批医疗队驰援武汉后,留在后方医院的谢渭芬就不“淡定”了,他主动取消休假,第一时间安排科室工作,多次通过微信、电话、当面汇报等方式主动请缨。 接到出征命令,他像一位坚守在战壕里的战士听到久违的冲锋号,背起早就准备好的行囊,抵达武汉,奔向疫情最前线、直抵最核心战场。
“穿上军装,就要敢于冲锋陷阵!” 已奋战在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感染三科的谢渭芬,说起这次能成为4000余名军队战“疫”医疗队中的一员,他说:“一个军医,如果终其一生不能上战场,那将多么遗憾!” 危难来时,时间比黄金更重要。这是一所处于在建状态,被紧急改建为新冠肺炎定点医院。为了尽快收治患者,谢渭芬放下行李,带领医疗队员们争分夺秒,研究病区结构、安装调试医疗设备、优化传染病防护流程路线图,建立疾病诊疗标准化方案、清理打扫卫生,……从搬器械,挪床到“装饰”病区,谢主任带头当起了检修工和清洁工,亲力亲为,一一检查。三天时间,建成一个了真正意义上的感染病房,保证了光谷病区感染三科按时收治患者。 那段时间,谢渭芬经常忙得吃不上饭,每天工作十几小时是他的工作常态。病区护士长王家美谈起谢教授,非常动容地说:“他年龄这么大了,还和年轻人一样拼,我们看着都心疼,但谁也劝不住他啊。他心里放不下病人,天天泡在病房里,一有紧急情况就第一个往上冲!” “不仅要打胜仗,还要实现零感染。”谢渭芬坦言,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每一名队员具备科学的专业素养和严谨的职业养成。谢渭芬提出感控20字理念:转变观念,养成习惯,一丝不苟,互相督促,万无一失。他组织对首次进入红区的医护人员逐个检查着装,逐个询问身体情况和心理状态。 “没有什么比生命更宝贵的,只有做好每一个细节、把好每道关口,才能对得起这份重托。”谢渭芬说。事无巨细,只为一个承诺。从上海出发时,谢渭芬立下军令状:“一个都不能少,我要把每名队员平安带回来!” “在重症监护病房,患者是靠‘守’出来的,来不得半点疏漏。”谢渭芬常对队员说。查房时,谢渭芬经常会随时提问:“你觉得治疗方案还有没有更好的,这个患者今天血糖、尿量、血压数据分别是多少?” “×床还需多加强营养治疗,×床还要多加强心理疏导。”谢渭芬记着每名患者的个体差异以及诊疗情况。针对个体差异,谢渭芬与团队制订个性化诊治方案,运用营养治疗、心理疏导和康复训练三位一体模式,让患者得到精准有效的治疗。在病房里,他和同事们鼓励患者进食,加强营养,树立信心,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不少患者的病情开始好转。 军医的到来,给患者带来新的希望。一名确诊的老人一边打招呼一边问谢渭芬:“你们是不是新闻上说的那批解放军?” 得到肯定的回答后,老人频频点头致意,一遍遍重复着:“谢谢你们,你们来了我们就有救了!” 病人的信任,让谢渭芬和医疗团队非常感动。 “每天上班,就跟出征上战场一样” 谢渭芬的“儒侠”在长征医院是出了名的。儒,是形容他作为一名学者身上风度翩翩的儒者气质。侠,是他作为一名军人身上的侠肝义胆。 从海归到回国开创事业,37岁当上长征医院消化科主任,谢渭芬曾经风光无二:“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全军科技拔尖人才、上海市领军人才和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上海市“十佳医生”。顶着如此“光环”,三十多年来他却一直低调行事。始终坚守在医教研上:潜心国际前沿课题,从找到肝纤维化治疗新方法,再到肝癌细胞“诱导分化”研究成果,开拓了一片又一片的未知领域。
在抗疫的战场,他重新出征。作为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感染三科主任,在大家的眼里,他似乎少了一点“儒”,多一份豪气和干练,干起活来风风火火,疾步如飞。“哪里最忙,哪里就有他的身影。”队员们说。 进驻光谷院区感染病房收治患者第一天,大家就见证了这位三级教授的血性胆气—— 2月21日,光谷院区感染三科正式全面收治患者。当天,不到4个小时,就收治了20多名确诊患者。“不抛弃、不放弃!”谢渭芬和医疗团队闯过一次次难关,与时间赛跑,与病魔搏斗。有一名从敬老院转来的80多岁高龄重症患者,指脉氧持续低于90%。这是一位没有家属陪伴、没有联系方式、没有病史资料的“三无”患者。和他的病床一同推来的,只有一张胸部CT和一大包平时服用的药物。接诊医生反复试图与患者沟通, 发现患者患有严重的认知功能障碍, 无言语,完全无法沟通。谢渭芬带领团队对这位“三无”患者进行全面体检,核对他随车带来的一包包药物,发现他还患有冠心病、房颤、糖尿病等多种基础性疾病,是此次新冠肺炎患者中的高危人群,随时都有生命危险。 “我们绝不抛弃、绝不放弃任何一位患者。”面对这一前所未有的难题,谢渭芬教授组织全科进行病例分析,制定治疗方案,迅速给予抑制炎症因子、营养支持等综合治疗。第二天早上,谢渭芬查房时,入院时只有90%的氧饱和度很快上升到99%,四天后患者意识也得到良好恢复,能进行简单的交流并竖起大拇指表示感谢。 “年过半百的他比年轻人还要拼”,谢渭芬没有固定排班,却随时都要进入红区查房,总是忙碌在患者最需要的地方。有一天晚上10点多,感染三科收治了一名55岁男性患者,呼吸急促,氧饱和度仅87%,胸部CT显示大片肺实变。谢渭芬闻讯后立即再次穿戴防护服进入病房,指导值班医生进行治疗,回到宿舍已是凌晨2点。令他欣慰的是,第二天上午查房时这个重症患者呼吸困难就已明显好转。 “不睡觉就没有精神了,就没有免疫力!你要好好配合治疗,女儿也会好起来的”谢渭芬一改儒雅风度,对李老先生有点“责怪”。70多岁老先生入院时,情绪极度烦燥不安,对医护人员抱怨不断。那天,谢渭芬查房时听说老人每晚只睡1—2小时,便鼓励开导她,可老人什么也听不进去,谢渭芬便“严厉”起来。 经过仔细询问,得知李老先生平时身体一向很好,始终不能接受自己被确诊新冠肺炎的事实,更让他担心的是,女儿也被自己传染了,一时情绪失控,把怨气全都发泄在医护人员身上。 谢主任来到床边,弯下腰,亲切地握住他的手,一边为其掖被角,一边耐心开导他:“老先生请您放心,我们救治了大量的重症患者,并且取得成功,只要你配合好我们的治疗,就一定能够痊愈出院”。 “不及时打开李老先生的‘心结’,会加重病情”,在谢主任的带领下,治疗组给李老先生开出一张“特殊”处方:加强陪伴安抚,科普病毒有关知识,减轻恐惧心理;正确引导他看待女儿被其传染的罪魁祸首是病毒而不是他,消除负罪感;鼓励他说出心里事、配合治疗,适时服用助眠药物。在这副“心药”的治疗下,李老先生情绪惭惭稳定了,睡眠质量也高了。“我一定要配合治疗,感谢你们的包容和耐心。”李老先生满怀歉意地说。 有时候,爱是最好的药,也是强大的信心之源。 “他让我们勇敢,更让我们温暖” “儒侠”背后有“硬核”,也有“柔软”。此次驰援武汉,谢渭芬最放心不下是母亲。“我妈妈已经89岁高龄了,她知道我去疫情这么严重的地方,一定会很担心、很焦虑。”临行前,他特意交待爱人和女儿,不要向妈妈提起。 “把困难留给自己、把危险留给自己、把安全留给别人”这是全体医疗队员对谢渭芬的共识。队员里有很多90后,大多数没有经历过传染疾病带来的压力考验,难免会焦虑和彷徨。“不害怕是假的,但每天都看到谢主任查房时总是冲锋在第一线,去握住那些颤巍巍患者的双手,觉得谢主任是那么的勇敢,我们也就没那么害怕,胆子也大了!”第一次参加重大战疫的90护士汪林琴说。 作为医疗队队长,谢渭芬格外关注队员们的安全。他一边严格要求队员们加强防护训练,一边鼓励他们要有信心。年轻护士冯蓉蓉第一次穿戴完毕准备进入红区时,突感心慌、憋气,心率快速升高,谢渭芬及时制止她进入病房,并安慰她“没有谁是天生的勇者,姑娘,你很棒,你一定行!”。并及时由队里的心理学专家柏涌海主任对其进行心理辅导。第二天,在谢渭芬和同事们的鼓励下,小姑娘勇敢地战胜了自己,踏入病房,顺利进入红区开展工作。谢渭芬告诉小姑娘,“从此以后,你可以很自豪地说,我是一个强者!” 有一位新来的战友,进入“红区”之后,由于穿衣服细节不到位。谢主任进行了严肃的教育,并命令他迅速离开红区。事后这位战友感慨地说:有谢主任这样的领导在,我们全体队员都有感控安全的保障,心理充满了温情,也更加增强了战疫胜利的信心和决心。 “我们多数队员没有执行过这样的任务,给他们信心、力量,教他们方法,但这些都抹不去我内心的牵挂和担忧。”谢渭芬说,“他们守着患者,我守着他们。” 在光谷医院感染三科,老年人居多,还伴有许多基础性疾病,随着疫情的发展,老人身受生理与心理双重侵蚀越来越多,谢渭芬和他的团队在强化药物治疗的同时,针对性地开出一张张充满人性之光的“心灵处方”—— 为提高患者免疫力,传授“八段锦”养生操、简易呼吸和渐进式肌肉放松法,远程联系国家健美冠军分享室内锻炼小视频,有效缓解密闭狭窄空间、长时间治疗带来的焦虑失眠、情绪不稳、胃口不好等。 开展心理查房制度,坚持每天评估并掌握患者心理健康状况,印发《心理医生给患者的一封信》,公布了医护人员的电话和微信,让患者“提意见”“说心里话”,有了倾听平台,医患关系更融洽了;成立“心灵驿站”,随时为全院人员提供专业的心理支持服务。 学习武汉话,通过布置温馨的病房,设置医护人员照片墙与患者心愿树。“让患者熟悉防护镜下的每张脸;也让患者发挥的天地。”谢渭芬说,我们的目的就是每位患者在墙上留下美好的心愿,然后从这里健康得走出去”。同时,贴出该院区第一封《告患者书》:“我们许多同志参加过国内外重大医疗援助、突发危机事件的处理,具有优秀的业务能力和个人素质……疫情不除誓不还!”患者看到之后仿佛吃了“定心丸”,越来越多的人渐渐安下心、积极配合治疗。谢渭芬表示,医患共同战斗,才是战胜病毒的最好办法。 “治愈新冠肺炎还有很多工作要做,等到彻底治愈了,我们才能鸣金收兵。”入伍40年的老兵谢渭芬深感肩上的担子还很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