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活跃思维
只有3500多人,1977年恢复高考之后,相继走出29位博士,54位硕士,近300名本科生的、地处大别山东南麓的安徽潜山的逆水村,被人们称之为“博士村”,日前因一条博士村“盛产”高学历人才的短视频极速传播,上了“热搜”。有报道称,逆水村之所以出了这么多高学历人才,在于当地村民身上的“逆水行舟,力争上游”的倔劲。而小编在看了相关报道后认为,“逆水行舟用力撑”并非逆水村盛产高学历人才的根本原因,而在于他们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及早走出大山,尽情沐浴改革开放春风的结果。
中国青年报的报道显示,逆水村距离县城60公里山路,位于两县交界,交通不便。若要从安徽省省城合肥到逆水村,则必须先驱车或乘车到潜山市区,再换乘当地的车辆,历时4个小时,穿越大山的层层怀抱,一路蜿蜒,才能到达这个森林覆盖率达到80%,处在“三富之地”的核心区域,山清水秀,土壤富硒、富锌,空气富含负氧离子的逆水村。
小编认为,正是逆水村有着覆盖率达到80%的森林,给这个村带来了机遇。据中国青年报的报道,早在上世纪80年代担任村支书的现已年过八旬的储浩川就提出:面对“七山半水两分田”的贫瘠土地,唯一的出路是多栽树、栽好树。并认为,有了好生态,才有村民的铁饭碗。正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该村靠80%的森林覆盖率,在改革开放伊始,成立村办林业企业,搞林产品深加工,开办纸制品厂,在产品畅销全国的同时,让村民通过当年来自天南海北的大货车排队停在村里等着纸品装车运出大山的繁华,开阔了眼界,因而,为子子孙孙日后走出大山,打下了基础。
事实上,不论怎么说要重视教育,把重视教育提高到什么样的程度,都离不开一个钱字。也就是教育的基础在于经济做坚强后盾。通过报道,我们可以发现,正是逆水村在改革开放之初,依托高度的森林覆盖率资源,开办林产品加工业,让村集体和村民的收入提高,村民富裕起来,才有经济实力搞好教育。比如,时任村支书储浩川带头捐出30万元,将师生出行困难,校舍破旧,也没有像样操场的学校整体搬迁;把村小学生的学费、杂费、教育附加费全部改由企业埋单;学校民办老师的全部工资由企业来承担,并把标准提高到全县最高等等。
正是作为时任村支书为大家立下了捐资助学,尊师重教的标杆,带动了这个只有3000多人的村里的百姓形成了人人都重视教育的风气。从报道看,不仅时任村支书捐助30万元搬迁校舍,身在外地的企业家储柏青,从1996年开始,就每年定点捐助5到10个村里的孩子。据一位逆水村走出的博士称,“从小到大,身边从没有孩子考上高中,家里不让读的情况,如果想考硕士博士,家长东拼西凑、砸锅卖铁也要支持”。
不能不说的是,这个上了热搜的“博士村”除了全村形成人人重视教育的风气外,还有一个值得人们借鉴乃至学习的就是,村民不比吃穿比孩子学习,让孩子之间形成“你追我赶,互不相让”的学风,以及相互帮助,共同进步的精神。比如,报道中披露的汪静姝和储根柏,从小学到高中,一直都把对方当作竞争对手,每次考试都是你第一我第二,或者我第一你第二犬牙交错,正是靠着比学超,最终双双“考上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又同步读完了本硕博”。同时,报道还披露,汪静姝还通过线上指导自己的表妹和表姐考上了硕士研究生,和在汪静姝的带动下,一位非名校出身的亲戚考取了中科院的硕士研究生,目前博士在读。
还有不得不说的是,逆水村的尊师重教不是挂在嘴上,而是真切地落实到行动上。比如报道披露的,逆水村小学首任校长储昭益所说,“1995年,自己工资每月才100元出头”,而其手下的“一位数学老师拿到的奖金就高达1000元”,就很能说明问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