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巷女王 发表于 前天 19:10

人生中常见的5个思维陷阱

生活中,你是不是也偶尔会感觉到一些纠结和痛苦?比如遭遇重要考试失利,感觉人生就“完了”,或者迫于沉没成本和侥幸心理,一次又一次地往失败的情境里投入更多东西,把自己的生活搞得越来越逼仄。<br /><br />其实,出现这类情况,往往是掉进了逻辑思维陷阱。今天的《夜读》,带你识破五个人生中的思维陷阱,实现认知升级。<br /><br /><br /><strong><font color="#4169e1">人生中常见的5个思维陷阱</font></strong><br /><strong><br /><font color="#0000ff"><strong>1、</strong><strong>滑坡论证</strong></font><br /></strong><br /><br /><br />先举一个例子。为了刺激儿子好好学习实现当律师的理想,妈妈跟他有了如下对话——<br /><br />妈妈:过不了司法考试,你就当不了律师。<br /><br />儿子:我知道。<br /><br />妈妈:当不了律师就会没钱花,没钱花就过不上好日子,过不上好日子就不会幸福。所以,一定要通过司法考试!<br /><br />看完这段对话,有人可能会觉得“这没毛病”。但事实上,这是一种认知谬误——滑坡论证。<strong>使用这种论证法的人会从正确的观点出发,推导出一个不好的结论,从而告诉对方最初的选择不对</strong>。<br /><br />“滑坡论证”的过程模糊了因果关系,存在明显的逻辑谬误,然而,当人们被论证的过程所误导,没有仔细琢磨其中具体涉及的因果关系时,就可能被错误结论误导。<br /><br />案例中的妈妈也许自认为是为了儿子好,但这种话术下的思维陷阱其实值得我们警惕。比如,<strong>觉得生活中一事不顺就会事事不顺,一步错步步错,所以自己一步也错不起,进而反复焦虑纠结。但事实上,人生的容错率很高,你时时都有掉转船头的机会。</strong><br /><br /><strong><br /><font color="#0000ff"><strong>2、</strong><strong>赌徒谬误</strong></font><br /></strong><br /><br />许多沉迷于赌博类游戏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思维过程——即使一直在输,仍会继续投入。因为他们觉得自己玩了这么多次,很快就能中大奖了。这些人投入的钱越多,脑袋就越发热,越无法作出冷静判断。<br /><br />用轮盘游戏打个比方。如果几次游戏连续出现相同的结果,人们一般倾向于认为下一次结果有所不同。<br /><br />但冷静思考一下就可以看出,<strong>每次玩轮盘时出现红色和黑色的概率都是50%,无论转多少次轮盘也不会改变</strong>,下一次的结果并不受上一次影响。误认为下一次的结果受到之前结果的影响,这种误区叫作“赌徒谬误”。<br /><br />陷入“赌徒谬误”的人,面对某些短期的事件时,也要求其跟长期的事件一样,延续其出现各种结果的概率。但要记住,在类似的情况下,过去并不影响未来。<br /><br />你未来的每一步,面对的都是崭新的概率。而这也意味着,你随时拥有新的机会。<br /><br /><font style="color:rgb(73, 73, 73)"><font style="font-size:11pt"></font></font><strong><strong><font color="#0000ff"><br /></font></strong><br /><font color="#0000ff"><strong>3、</strong><strong>稻草人谬误</strong></font><br /></strong><br />首先,请阅读下面的夫妻对话,找出你觉得不对劲的地方——<br /><br />妻子:你赶紧把烟戒了吧,孩子可能会吸入二手烟,还浪费钱。<br /><br />丈夫:我吸烟怎么了,又没花太多钱。在我的零花钱范围内买点嗜好品也没问题啊?再说,你能做到每天不喝咖啡吗?<br /><br />你有没有注意到丈夫正在偷换论点?妻子只表达了“因为健康和经济问题,我希望你戒烟”,但丈夫却偷偷把妻子的主张换成“所有嗜好品都不好”,从而谴责妻子并为自己的吸烟行为<font face="mp-quote, &amp;quot;">辩解。</font><br /><br /><strong>简化说话者的主张,或用极端的论点替换对方的核心观点,并指责歪曲后的主张,以让讨论有利于自己的论证方式,被称为“稻草人谬误”。</strong><font face="mp-quote, &amp;quot;">当论点被偷换时</font><font face="mp-quote, &amp;quot;">,如果你没有意识到讨论过程已经偏离了原来的论点,顺着对方的“逻辑”继续解释下去,就会掉进对方的陷阱。</font><br /><font face="mp-quote, &amp;quot;"><br /></font><br /><font face="mp-quote, &amp;quot;">比如:当你对自己的小失误道歉时,对方说</font><font face="mp-quote, &amp;quot;">“这点小事都做不好,怎么能指望你在</font><font face="mp-quote, &amp;quot;">学习/工作上认真</font><font face="mp-quote, &amp;quot;">”,进而批评你的学习/工作态度时,如果不加察觉,你可能也会觉得“确实是自己的态度有问题”。但事实上,导致失误的可能性很多,往往不是人的态度所决定的。</font><br /><br />当你发现对方利用“稻草人谬误”指责你时,<strong>最重要的是看清楚对方所指责的主张,是否是你原来的主张,或者是否是产生问题的核心原因</strong>。<br /><strong><br /><font color="#0000ff"><strong>4、</strong><strong>基本归因错误</strong></font><br /></strong><br /><br />如果你听说一个朋友一个月前因摔倒骨折,这周又受了同样的伤,你会怎么想?<br /><br />有些人可能会觉得,这是“他太大意了”或“他不够小心”,而很少考虑当事人所处的情境或环境,比如那个地方的地板湿滑或台阶很隐蔽等。<br /><br />产成这种心态是因为,一方面,<strong>当我们从一件事的结果推测其成因时,往往会高估自己的能力和性格等内部因素的影响</strong>,觉得“换成自己一定不会如此”;另一方面,<strong>我们倾向于低估情境和环境等外部因素对自己的影响</strong>。这被称为“基本归因错误”。<br /><br />“错误归因”的产生机制被认为与多种偏见有关,也很容易导致面对风险时的侥幸心理。比如面对交通事故或生产安全问题时“信心”满满,认为“换了是我一定不会像别人那样不小心”,反而疏忽大意。<br /><br />因此,切记遇事不要盲目相信自己的想法,要知道,比起偏见,自认为没有偏见才是最可怕的。<br /><strong><br /><font color="#0000ff"><strong>5、</strong><strong>终极归因错误</strong></font><br /></strong><br />假设你爱好足球,并且是足球队的一员。当你的队友进球时,你肯定会认为这是“平时努力的结果”或者“我们水平很高”。而当队友丢分时,如果你认为这是因为“今天地面很滑”或者“风太大”,那么你就陷入了典型的“终极归因错误”。<br /><font face="mp-quote, &amp;quot;"><br /></font><br /><font face="mp-quote, &amp;quot;">另一个角度同理。陷入这种偏见时</font><font face="mp-quote, &amp;quot;">,</font><font face="mp-quote, &amp;quot;">当对方队员进球,人会倾向于认为是“风向比较好”或“凑巧球的角度比较好”。</font><font face="mp-quote, &amp;quot;">当对手球队处于劣势时,人往往认为“他们没有努力练习”或者“水平太差”。</font><br /><br /><strong>“终极归因错误”的偏见会导致我们对自己和他人产生误解,这会使我们无法准确衡量自己和对手的实力。</strong><br /><br />如果意识不到自己的成功和胜利,与运气和环境等外部因素有关,我们就容易高估自己的能力;而不把对手的成功归因于努力和能力,可能会导致轻视对手或把歧视正当化的后果。另外,我们也可能会失去反思的能力,以及努力追赶对手的机会。 <br /><br /><br>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人生中常见的5个思维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