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size=0.19]嘿 你还有吃的吗 [size=0.19]嘿 你们发菜了吗 [size=0.19]嘿 今天团购了吧 [size=0.19]…… [size=0.19]” [size=0.19]一首《四月的上海》传遍众多楼组群,从几个人的自娱自乐到数千居民众口传唱,形成了强大的精神力量。“好听、感动、希望、必胜……”创作者马乐没想到自己与好友即兴创作的歌曲,引来潮水般的点赞。 [size=0.19]这是发生在上海莘庄封控楼栋里的一个真实故事。马乐是水清三村的住户,也是一名独立音乐人。从3月27日被封控,至今已有26天,他和《法治日报》记者是邻居,如果不是因为封控,谁也不知道楼栋里居然还有音乐人、医生、科研工作者、教授和我这名记者…… [size=0.19]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封控,面对艰难的物资保供,面对社会面的普遍惊慌,“上海天团”横空出世,形成一道别样的风景。他们用歌声宣告:我们从来不是一盘散沙,可以在最需要时聚成一团。 [size=0.19]亲密无间大家庭 [size=0.19]记得记者很晚才加入楼组群,之前坚持“少消耗、少摄入”原则,依托政府发放的物资和之前的囤货把日子过得绰绰有余。 [size=0.19]第一次敲开邻居家的门,是因为蔬菜有腐烂迹象,为了避免浪费,便想赠送给邻居。男主人有些错愕,但再三推辞后收下了,却又回赠几瓶酒精和一大包口罩,并把记者拉进楼组群。 [size=0.19]进了群才知道,楼里已有8位确诊患者。 [size=0.19]“大家要做好防护,尤其注意病毒可能通过下水道传播,做好水封……”一条条提示信息接踵而来。 [size=0.19]都说奥密克戎致死率大大下降,可恐慌还是悄然蔓延,而看不到尽头的“7天”封闭循环,让大多数人家的囤货也开始捉襟见肘。 [size=0.19]面对困境,邻居们都在拼命搜集整理各种互帮互助的信息,他们中有生物学教授、医生,还有一群交大药学院的校友。 [size=0.19]“奥密克戎一般三到五天潜伏期,所以七天的居家监测是合理的,但是也会有潜伏期较长的。” [size=0.19]“这是《阳性楼栋防疫阻断手册》,大家可以据此做好防护隔离。” [size=0.19]…… [size=0.19]一直以来,上海市民的边界感很强,不喜来往。可如今,他们变得那么热情,那么积极。原本社会自治最难打通的“最后一百米”竟然在这样的环境下以这种特殊的方式变得畅通无阻。 [size=0.19]有人问:新开通的核酸码在哪里?手快的邻居立刻发出操作图示;有老人不会团购,有邻居就主动帮助团购;还有人将本来就不多的消毒用品送给了志愿者……这样的小事,每天都在一幢幢楼栋里上演。 [size=0.19]有一天,记者突发过敏,急需用药,消息在群里传开后,竟收到了品种最全的抗过敏药物,还有药学博士一对一指导用药。 [size=0.19]群里的人都没名字,只有一个代码,那就是各家的房号。正是通过这种方式大家组成一个庞大而又亲密的大家庭。 [size=0.19]自帮自救凡人歌 [size=0.19]度过最初的恐慌,邻居们明白了一个道理:空谈无益,只有自帮自救才不会束手就擒。 [size=0.19]于是“我的团长我的团”真实上演,并用这种方式续上了被疫情打断的社会管理链,各种抗疫生存之道如雨后春笋。 [size=0.19]涉疫楼栋必须严格执行“足不出户”政策,垃圾回收、快递派送怎么办?11位志愿者的名额被瞬间“秒杀”。 [size=0.19]他们被分为上午、下午两班倒,分别负责派送快递与回收垃圾。另外还有一个机动组,负责消毒,派送冰鲜冷冻食品。还有两位年逾古稀的志愿者,坚持参与发放抗原试剂,帮需要配药的居民收送医保卡。 [size=0.19]等到有一天楼内阳性患者终于清零了,大家可以下楼做核酸了,志愿者们又像研究战略部署一样,规划好上下楼路线,确保大家不密集、不同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