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9216|回复: 0

紧急提醒!沛县所有老师、家长、学生注意→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回帖

0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0
发表于 2024-9-25 13:30: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

“各位家长
本学期资料费278元,请尽快缴费”
“我是一班班主任
您的孩子在学校晕倒了急需用钱,快转账到这个账户”

……

家长收到类似信息
先别着急转账
你很可能已经陷入骗子圈套!


学期伊始
随着家长与学校、老师的沟通
越来越紧密
骗子们也开始异常活跃


注  意

以 下 骗 术

请广大师生、家长务必擦亮眼睛
高!度!警!惕!

常见骗术一


想方设法混进班级群
假冒班主任或老师在班级群里
发送各类缴费信息


诈骗分子会在社交软件上搜索“班级群”“年级”,碰上一些入群无需验证或群管理不到位的,很容易就能蒙混进群。还有的骗子会蹲守在校园门口,通过与家长闲聊、套近乎的方式,索要家长群(班级群)的二维码;或者扫描学校公众号发布的新生群二维码入群。
进群后先“潜水”一段时间,锁定班主任老师的身份并摸清其活动规律,随后克隆班主任或老师头像和昵称,在班级群里发送有关“学校收取学费、资料费、班费、资料邮寄费”“充饭卡”等信息,或私信联系家长缴费,从而骗取钱财。

微信图片_20240925100438.jpg

另外,诈骗分子还可能会安排同伙在群里发送已缴费的截屏,以此带动其他家长一起缴费。由于家长群(班级群)的真实性,许多家长见“老师”发布通知后,不但不会有所怀疑,反而立即响应,向骗子提供的二维码转账汇款。
微信图片_20240925100442.jpg

特别是新生家长需高度警惕,新生入学,家长与老师之间尚不完全熟悉,此类诈骗处于高发状态。
常见骗术二
“您有一笔助学金待领取”诈骗分子常以教育部门或慈善机构的名义,通过电话或短信联系学生,声称有助学款或捐助款需发放,但因系统问题无法直接到账,要求学生提供银行卡号、密码、验证码等信息,或者要求缴纳相关手续费用,从而实施诈骗。

奖学金、助学金的发放等,都会有官方通知渠道与规定程序,不会通过电话、短信、微信等方式联系个人要求提供信息,更不需要缴纳手续费、保证金等任何费用。
常见骗术三
“冒充同学借钱应急,骗取钱财”开学后,同学们之间的交流增多,诈骗分子也在伺机而动,利用孩子乐于助人、帮助同学的好心,寻找骗取钱财的机会。

诈骗分子通过非法渠道盗取QQ号等社交账号,并了解摸清账号所有者的人脉关系。锁定受害人后,诈骗分子便会冒充受害人的同学等,以“朋友出车祸”“酒后斗殴”“家人生病”等理由,谎称急需用钱,让受害人将钱转到指定的账户上,从而实施诈骗。


微信图片_20240925100445.jpg
不仅仅是因为骗子善于伪装更关键的是他们抓住了家长对学校、老师孩子对同学的信任让人防不胜防!
摸清骗子套路后师生、家长要做好以下几点↓↓↓
如果你是家长 须谨记1. 分辨信息的真假。在家长群(班级群)里,家长如果收到任何需要扫码或“交费”“转账”等信息通知时,可通过电话、微信视频等方式核实,不要急于转账、汇款,一旦发现可疑情况,请保存好相关证据并及时报警。
2. 对于涉及个人和孩子隐私的信息,尽量避免发在家长群或者其他公开的网络平台,也尽量不要提及孩子具体的姓名、班级等详细信息。
3. 若有新添加的好友,务必先核实对方身份后再进行添加。
4. 凡是孩子通过手机短信、QQ、微信以“培训班缴费”等理由要求转账汇款的,务必先与孩子本人电话沟通或当面核实,以防被骗。
5. 一定要保存好老师电话,接到类似“孩子受伤、突发疾病”等需要转款的电话或信息时,保持冷静,先联系学校老师或当事人,不要盲目汇款。


如果你是老师 须谨记1. 要加强学校家长群等各联络群管理。应开启入群验证功能,并实行实名制。对每一位入群的成员身份进行审核,避免陌生人随意加入。
2. 一旦发现身份可疑人员,及时清除出群。
3. 提醒群成员谨慎发言,不乱发、乱点链接,谨慎发言,不轻易向无关人员转发群众的重要文件、通知等。
4. 遇涉及孩子重大问题时,尽量通过电话或家长会、当面告知的方式联系家长,避免将孩子隐私信息发至群里。

如果你是同学 须谨记1. 收到同学、好友通过QQ等社交软件发来的借款、代付等请求时,一定要与对方电话或者当面核实,切勿直接转账付款。2. 如果好友、同学与你视频聊天,可以通过互打手势确认或制定行为动作进行辨认,防止遭遇AI视频换脸诈骗。
3. 如果发现个人QQ等社交账号被盗,应及时找回账号并提醒亲友,以免他人上当受骗。
4. 遇到同学、好友的求助,可第一时间与家长、老师沟通交流,征得同意。遇紧急特殊情况及时报警。



广大家长朋友一定要擦亮眼睛

对于“老师”发来的信息要多方验证核实后
再进行操作
同学们在享受校园生活时

也要增强自我防范意识做到
不轻信、不透露、不转账
若遇到诈骗请第一时间报警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插件定制,云服务器购买 联系QQ 860855665 ;更多精品应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管理员邮箱: 18052225101@163.com 侵权投诉入口 广告热线: QQ 942194531 互联网违法及不良信息举报邮箱: 942194531@qq.com 未成年人不良信息举报邮箱: 942194531@qq.com
苏ICP备2022013941号-1
版权所有: 西祠徐州城市站

苏公网安备32032202000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