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湖西 发表于 2022-4-14 18:54:20

千年古村安国镇后苇子园传承着共产党的红包血脉(附照片)_沛县发展论坛_西祠胡同

千年古村安国镇后苇子园传承着共产党的红包血脉(附照片)
后苇子园村,是千年古村落。千百年来,安、张、王、顾、孔、魏、许、刘姓等族人在这个村落里繁衍生息。有史记载的大姓——安姓族人退出历史舞台,从村中消亡,有的迁往他乡,但更多的族群还是存留下来。他们在这片土地上辛勤劳作,生生不息。特别是共产党诞生之后,就有他的优秀儿女在这里组织人们探索救国图强道路,积极地从事革命活动,先后有五位优秀儿女为抵抗侵略、共和国的建立献出了生命。
一、后苇子园村早在沛泽时代就已经存在
《史记·伯夷传》和晋朝皇甫谧《高士传》记载,许由,字武仲,纱阳城槐里人,曾经做过上古时期尧、舜、禹三代圣王的老师。后人也因此亦称其为“三代宗师”。尧帝晚年准备把这大好的天下河山托付给许由,给其说:“日月都出来了,火把还不熄灭,要和日月比光亮,不是很难堪吗?及时雨降临了,却还在灌溉田园,不是白费力气吗?先生若为天下之主,则天下可以大治,而我却占据其位,自觉惭愧,请允许我让天下给您。”
许由曰:“尽管鹪鹩鸟在无比茂密的森林里歇息,只需要一根树枝就可以了;即使在渴不急待的鼹鼠面对一河之水,最多也就是喝饱自己的肚子而已。请您收回成命,打消这样的心思吧。天下河山对于我这样的人来说,除了徒增负担之外,毫无用处。再者,庖丁即使不下厨,那祭祀的尸祝也不能越俎代庖啊!”
许由怕尧缠住不放,便离开沛地,躲到“颖水之阳,箕山之下。”尧又派人追到那里,请他出来做九州长。许由生气地对使者说:“我已表白心迹,你们再说这话,便是对我的侮辱了。”许由觉得那些利禄之语脏了耳朵,便跑到颖水之滨清洗自己的耳朵。后世称许由为“洗耳翁”,以盛赞和推崇他的清高。
南北朝时郦道元《水经注》释名“沛县”为:“昔许由隐于沛泽,即此县也,盖取泽为名。” 许由隐居沛县时当时还没有沛县之说,称这地为沛泽。之所以称沛泽是由于沛县地理特征决定的。当时黄河由于人为活动少,人们对资源的索取少,水还是清的。黄河没有屡屡改道现象,因而也没有黄河冲积平原之说。沛县紧靠地理分界线——淮河以北,四季分明,境内沟河纵横,虽有山峦起伏,但仍呈现北高南低、西高东低的走向。泗水穿境而过、泡水由西向东流来。二水汇合后向南,然后东流入海。由西向东流来的水,遇到东边高耸的沂蒙山区怎么流也流不过去,造成了水在境内的囤积,形成了大小河沟充盈。有了丰富的水,滋润了万物的生长和丰收,所以人们称这个地方为沛泽。后来设县时,就延用沛泽中的沛字,取名为沛县。
民间传说为:德高望重、智贤双全的高士许由,为远离尘嚣来到沛泽。他见此地雨水沛然、林丰草茂、气候温润宜人、民风淳厚,便隐居此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自食其力,悠然自得。许由的谦让为大、不慕荣利,厌恶官场、回归自然,鄙弃功名、甘于淡泊,悠游山水、忘情诗书,躬身劳作、体验艰辛等构成了隐士思想雏形,受到历代知识分子的推崇和追求,形成了中国知识分子高贵品格。
许由来沛时相传就住在了现在安国境内的苇子园村。用苇子园这三个字命名,是许由的追求、村庄的特色等决定的。许由远离京师寻求安静是颇费周折的,来到沛泽苇子园村居住下来后,慕名前来讨教、恭请的人还是络绎不绝。许由为减少应酬就利用村庄紧邻泗水河畔、盛产芦苇的优越条件,用收获的芦苇做成栅栏将村庄围了起来,人们称他住的村庄为苇子园村。村前有一条由西南向东北流淌汇入泗水的小河,许由在这里生活起来十分惬意、安逸。但他那颗聪明过人的大脑并没有停止思考,时刻想着如何让百姓过上安稳的日子。
后来有些来听他传经送道的人逐渐增多,为节俭来去的时间、开支,干脆就在苇子园村前边河的对岸搭建茅庐住了下来。由于人员的不断增多,逐渐形成了村庄。这村上的人也效仿许由的做法,到泗水河边采集芦苇,制成栅栏形的墙体将村庄围了起来。人们为了将新出现的村庄与许由所住的苇子园村相区分开,将许由居住的苇子园村称为后苇子园村,将外来求师拜学人居住的新村称为前苇子园村。
时间在延续,朝代也在不停地更迭,但这两个古村落的名子却有幸没有更改,延用自己。更为不可思议的是,后苇子园村现在依然有许姓人居住。可以说,这些许姓人才是后苇子园村的真正主人,而康熙25年间迁来的张氏,虽然现在是村内第一大姓,但仍应当为当时的客民。
二、明代文史资料对古村后苇子园的记载
   被评为国家“十大名谱”的《古沛张氏族谱》,明朝洪武三十年修谱时,国家重臣国子监朱维嘉所著的《古沛张氏族谱》中载明:后苇子园村张氏族人的先人是明洪武二年从山西平阳府迁入沛县昭阳湖东岸的张家庄。
清嘉庆二十二年,张氏恩人、赐世出身的高邮知州冯思澄在给《古沛张氏族谱》所作的《续修张氏族谱跋》中载明:浦公后裔住在后苇子园村。具体为“沛邑之张庄、张楼、张寨、张庙、张集、张伙庄、张洼、张街、水坑涯、苇子园、敬安、栖山、沈桥......此皆为浦公后裔矣。”这一记载也证明后苇子园村在清朝初期已经存在。
    洪宪元年,沛县清朝增生郝中箴在为《张氏族谱》所作的《为张氏创修支谱序》中载明:“方其来沛时,结庐于城北鸡鸣台之东南隅。迄清康熙二十五年,析居于后苇子园、张庄等处。”这再一次证明在康熙年间后苇子园村已经存在了。
1946年,时任江苏最高行政长官兼徐州剿匪总司令部中将副司令的韩德勤,在为后苇子园村续修《张氏族谱》所写的《为张氏续修族谱序》中载明:“张氏自明隆庆四年,由山东寿张迁沛,实为唐张公艺之苗裔,盖族也。”韩公这段话,虽然所说“由山东寿张迁沛”因资料所限有些出入,但其余均被证实是正确的。这也就证明了,明朝期间,后苇子园村已经存在了。
三、中国共产党早在三十年代就派出人员在后苇子园村组织活动
后苇子园村是个由安庄等自然村组成的大村,经济基础相对周围村庄要好些,土地属于不沙不淤的优良土质,贫富差别不大,全村没有一个地主,村民们对办学的愿望非常迫切。本村张树田在东北张作霖的奉军中官至军长,在民国初年由他出资开办了后苇子园小学。邻庄的张士彬老人1923年起就在后苇子园小学学习。本村的张士魁老人等也是这个学校的早期的学生。
出生于大屯郝尧村的郝心昌,1933年1 月在郝中士、张基隆介绍下参加中国反帝大同盟,任分支支部委员,后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36年,郝心昌(时年20岁)来到了后苇子园小学,以教书作掩护从事党的地下工作。1938年5月19日,徐州沦陷后,郝心昌离开了后苇子园村小学,到湖西人民抗日义勇队第二总队五大队工作。为了工作的方便,郝心昌改名为王林岗。1983年,王林岗以副省级职务在贵州省离休。
王林岗在后苇子园小学从事地下工作期间,还与北边二郎庙村的共产党员李本义保持联系,进行革命活动。王林岗在后苇子园村期间,与住在学校旁边比自己小3岁的张云雁相识。1937年6月,两个有远大理想的有志青年走入婚姻殿堂。张云雁结婚后在1942年也毅然决然跟随丈夫走上了抗日救国的道路,曾任贵州省毕结地区妇联主任。婚后两个人相濡以沫,共同走过了70年的风雨路程。王林岗家有着良好的家风,六个孩子都能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为国家作出自己的积极贡献。
出生在任满庄村的张士彬,1923年9月入后苇子园小学读书,1928年夏高小毕业。6年的学习为他打下了扎实文化基础。1932年12月,经安国区二郎庙村地下党员周振福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10月,张士斌任中共蒙阴县委委员、军事部长、蒙阴县大队教导员期间,在蒙阴七区率领10余位伤病战士在圩寨内顽强抗击700多名日伪军一整天的进攻,对敌人给予大量的杀伤,受到罗炳辉将军的接见和表彰。
1946年2月,张士彬任中共沛县县委委员、社会部长兼县公安局局长,后代理县长。9月,沛县县委决定党政机关和军政、武装人员及家属3000余人夜过微山湖北撤。张士斌完成护送任务后,带领县公安局和武工队70余人组成了湖上第二大队坚持地方武装斗争。12月,湖上二大队利用钢板船发起进攻,把在湖上骚扰的沛县“还乡团”赶出了微山湖,后又夜袭程子庙村,打跑了盘踞在湖西岸的国民党“还乡团”。战后,张士彬写了《湖上抗战感怀》:
昔日昭阳湖边,游击战火方酣。
微山湖上钢板船,东西登陆袭据点。
痛歼“黑杀队”,狠灭“还乡团”。
形势日渐有好转,沛县群众得安全。
1947年,12月18日,张士斌同县委组织部长朱信谟、县委宣传部长王廷芝和武工队长王广奎、大屯区委书记胡德高等带领的县、区干部和武工队约120人,从单县城东谢张庄出发到达鱼台县五区区委驻地周堂村,利用周堂构筑的地道与敌军对峙、周旋。21日至25日,驻丰(县)、沛(县)、金(乡县)、鱼(台县)四县的国民党保安团和国民党正规军,向周堂村发起了三次进攻。直到25日晚上,张士斌和王广奎、胡德高等艰难地撤出阵地。王廷芝和沛县民主政府科长杜宪君、安国区委书记王福田等70余人被捕或牺牲。周堂地道战成为载入沛县革命斗争史和中国军事史的重要战事之一。
张士斌后任中共济宁地委党校副校长等职、1966年3月享受红军供养待遇,1983年离休,享受厅局级待遇。
四、后苇子园村有五位优秀儿女为抗日建国中付出了鲜血和生命
后苇子园村有着良好崇文尚武、精忠报国的村风。在共产党的强有力的领导下,村民们响应号召,共赴国难,奔赴与侵略者拚杀的战场。其中有王金玉,1918年生,1934年参加革命,1935年入党,作苏鲁豫二支队排长,1938年6月在河南因战而牺牲;张兆祥,1925年生,1938年参加革命工作,在金乡县公安局工作,1942年11月,在金乡县因战牺牲;张兆连,1920年生,1944年参加革命,在沛铜县滨湖区任文书,1944年9月,在沛县韩坝村被捕牺牲;张兆林,1909年生,1944年参加革命,在沛县公安局工作,1947年12月在鱼台县周堂战役中因战牺牲;王承修,1929年生,1946年参加革命,解放军11纵班长,1948年在单县因占牺牲。
五、后苇子园村人文荟萃,历史景观繁多
后苇子园村人文荟萃,清末有陆军中将张树田,现有教授职称的张兆传、博士生张兴凯及获得高级职称、处级以上的领导干部达十余人之多。
张树田,字宝森,1872年2月2日生于后苇子园村,后投笔从戎,从后苇子园村走向了厮杀的战场,官至直隶陆军骑兵司令,骑兵军长、京畿守备使等职,授勋五位二等文虎章、二等嘉禾章、四狮军刀,参加了北伐,1936年卒于河北省青县,享年64岁。进士出身,诰授朝议大夫翰林院编修、国史馆协修甲午科山西正考官、掌湖广贵州道监察御史、前甘肃宁夏府知府高熙喆在撰写的《陆军中将张公宝森传》中称其:“御侮有方,临阵突围,援捊不息。蒙盾直前,砺上将之靴,刀斫惰军之皮笠。当关绝叫,孰婴王罢之锋;阻水不移,竞服子龙之胆。卒完守要隘,却退凶渠。则南下牧马,弯弓报怨,胡儿断不敢设此妄想。军府论功称最。”
张树田父亲张锡璜,卒于清光绪15年2月17日,享年46岁,葬于村东祖茔。张树田由于对国有功,清政府追封其父为建威将军。张树田对尊厚养厚葬,在兵荒马乱的年代,在祖茔上建有牌坊、立有神兽、设了贡桌、树了墓碑,成了远近闻名的景观,可惜毁于文革中。这些设施全被推到砸碎,用于建机井的水泥管的料材。
张树田发迹后将家乡时刻铭记在心,不忘故土。为了改变家乡的落后面貌,他出资筹建了后苇子园小学,使本村四邻的孩子能够学识脱昧,走出了一批批社会有用的人才。也正因有了这所学校,才使共产党早在1936年就可以在这所学校为基地开展救国求存的抗日活动。
后苇子园村东现在的坑名为庙坑。这个庙名为华祖庙。建庙是因由于当年华佗曾经在此悬壶治病,救助百姓。后人为了铭记他的善行,出资建了庙宇。庙的香火十分兴旺,远近百姓,但凡有个病灾,纷纷前来祈求;待病灾过后,百姓们又来还愿。十里八乡的百姓,往来如潮。庙宇后毁于战火和黄河决堤,但百姓们屡毁屡建。解放时尚有一规模小了许多的小庙,后村民们建房取土将庙宇用地变成了一个大坑。村民们随着也改变了其称谓,称作这个地方叫庙坑。村委主任张兴朋,在一年庙坑将要干涸的时节,下到坑里摸鱼,在坑下一个埋在地下的粗壮的柏树的树洞内,还摸到了不少乌鱼。由此可见,这个庙的历史是多么的久远。
这个村有三个村民小组,分别是东组、南组、西组,人们都很勤劳善良,由此也换来村民多高寿的福报。特别是东组的村民更为明显。有一年,部队转业干部张士柱给统计了一下,全组二百多人,八十岁以上的竟然超过了五十位之多。其中还有过百岁的。这么多人的长寿与村民们的淳朴有关外,还有一条是这个组的前后、左右都有挖土形成的坑有关。有坑就有水,有水的地方空气中负离子含量就高。而负离子又是人们健康的维生素。古人所说“智者乐山,仁者乐水”就是依的此理。有山的地方历史上往往也是树多,树多的地方负离子仅次于有水的地方,利于人的健康。
美丽的千年古村后苇子园有着说不完的故事、道不尽的传说。改革开放后松去了束缚人们身上的种种羁绊,不再有学历、户口、出身等的束缚,有志的后生利用村有学校的机会发愤苦读,成就了自己的一片事业,现在定居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达二十多位。   
不幸的是,最近听说这个村要被拆掉,进行整治土地试点。村民们听到这一消息后有些许的不情愿,能不能拆成还要看试点的力度。
但愿古村能够永存,为国家再多贡献些人才!


2021年6月12日
                  
                                                                                       
https://attach.xici.com/xici%2Fcontent%2Fpic%2F20210708%2F21200413_1625711184170385_530.jpg
                                                                                                            
https://attach.xici.com/xici%2Fcontent%2Fpic%2F20210708%2F21200413_1625711183603172_105.jpg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千年古村安国镇后苇子园传承着共产党的红包血脉(附照片)_沛县发展论坛_西祠胡同